武汉车牌识别:停车O2O莫成镜中花水中月
进入2015年,智慧停车的概念被炒得越来越热,各类停车APP层出不穷,玩法不一,作为一种新型的O2O商业模式,互联网停车轻重模式之争以及衍生出来的B端车场与C端用户之争也日趋激烈,“互联网+停车”历时不过一年时间,但却俨然进入一片红海市场。
模式之争,轻重结合才是王道
停车领域不同于用车出行市场,无论是打车、租车还是专车市场,车主都是唯一入口,这也是滴滴、uber刺刀未上市场就已经腥风血雨的原因。但是在停车领域,流量入口却不再是局限于车主端,作为承载停车需求的停车场,在“互联网+停车”的浪潮中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
进入年末,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停车O2O项目阵亡一片,所谓轻重模式之争早已经不再成为焦点,“互联网+停车”注定成为重资产引道、轻资产落地的运营管理模式。
所谓重资产,指的是B端停车场所需依赖的设备供给,年初,互联网企业ETCP强势进军停车场,宣布将在全国首创全免升级车场道闸设备的模式,大手笔的投入使得众多玩家手忙脚乱,尤其是依赖于道闸设备生存的传统厂家,于是乎,“互联网思维”在全行业开始普及,然而,相比较于ETCP这种企业固有的互联网基因属性,传统设备供应厂家却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免费设备后所蕴藏的更深价值,即如何通过互联网软件产品将车场与数据资源实现有效的融合。
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
传统道闸设备供应厂商为互联网企业进军停车场的强势而感到压力倍增,软硬结合固然存在先天性的不足,更深层次的恐惧其实源自于思维上的禁锢。近日,某做停车设备的上市公司以车场资源分散性为由,提出了“+互联网”模式,即通过第三方停车管理公司嵌入停车管理程序代码,从而达到停车场自行运营应用平台的目的。
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正是思维禁锢下的传统企业转型困难的主要成因,所谓“停车场+互联网”,与“互联网+”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单从用车出行市场的打车、专车领域来看,试想如果是出租车公司自行安上互联网的翅膀,亦或是游走在制度边缘的黑车市场自己运营互联网的叫车平台,“互联网+”还能在这两个领域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吗?道理很简单,行业的整合升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并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个个体的努力就能够实现,也只有在行业平台形成有效整合的基础上,所谓的汽车后市场、用车大数据也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O2O才能真正的落地。
再则,也就是所谓停车场资源分散问题,对于传统厂商来说,道闸设备的盈利肩负着企业生死存亡的重任,价格竞争、区域保护政策各个点都可能成为阻碍市场拓展的原因,这也造就了市面上的竞争者都无法完全有效的把控某一个市场,客观上造成了停车场资源难以整合的印象。但在互联网的模式下,这种壁垒并不是无坚不摧。数据显示,互联网停车巨头ETCP目前在全国一线城市已经覆盖了超过5000座停车场,这种打破传统的市场拓展速度,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道闸设备已经被赋予了超越价格的更深价值,也就是火爆全行业的三免模式,其二则是互联网+停车的模式已经得到了车场的认可,可以帮助解决传统停车场管理中不能解决的痛点、难点。
围绕用户痛点,苦练运维内功,以精准的运营模式为用户带来颠覆性体验,才是智慧停车的王道,才能在一片红海中突出重围,赢得用户青睐。至于披着云数据外衣实则回避互联网思维的高论调,也只能是镜花水月梦一场罢了。